旧时婚姻,男女双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自主权。一般要门当户对,属相相合,岁数相当,经双方父母同意,再请人称命合生辰八字,一切符合,方择吉日订亲。 订亲之日,男方家长备上“定亲礼”(蒸馒头、衣料、首饰、现金等),去女方家订亲,女方家要摆盛席招待。订婚后,隔一段时间再去下媒柬(从下媒柬到结婚之日不得超过一百天),由男方备柬贴两张,一张填上男方的年龄、生辰送给女方,女方照样填另一张,把女方的年龄、生辰送给男方。下媒柬男方拿的彩礼要比订亲时多一倍,女方的招待酒席要更丰盛、更隆重。再过一段时间,男方决定结婚日期后,再到女方去送结婚日期,谓之“送日子”,仍要备上彩礼。结婚日,此地风俗是“等亲”,由男方雇一乘四人的花轿到女方家去抬,女方陪送的嫁妆随轿一同抬到男方。花轿到后,先拜堂成亲,后入洞房,就算大礼告成。晚上新郎新娘同饮合欢酒,亲友闹洞房。第二天晚上,新娘被男方邻居接去住宿,曰“叫二日”。第三天上午再接回婆家,曰“回三日”。三日白天女方家长来,曰“看三日”,男家大摆宴席招待,并请亲友作陪,酒席隆重丰富。第四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女方娘家,曰“踩新路”。旧时结婚服装,男的穿长袍马褂,女的是红绿短衣,第一天穿蟒袍玉带,头载凤冠(一般都是租借的)旧时还有养老女婿,名曰“入赘”。一般是女家无兄弟,无人干活顶门户,招一个女婿来干活养老。男方则因弟兄多人,家境贫寒,无力娶妻,才到女家落户。过去“养老女婿”是被人轻视的,认为没出息。旧时男人妻亡续娶,曰“续弦”,女人夫亡再嫁,曰“再醮”。男人续弦无人讲,女人注重守节,再醮者则多被人瞧不起。 新中国成立后,公布新婚姻法,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自由恋爱,自主订婚,结婚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旧时那些称命、占卦、属相一类的迷信事,基本废除。取消女人坐轿,新娘或步行或坐自行车、拖拉机、汽车,由傧相陪送到男家;也有旅行结婚的,有些单位还举行集体婚礼。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对婚事又开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高档用品彩电、录音机、电风扇、电冰箱、沙发、席梦思床等日渐增多。请客、送礼之风盛行。有些人家,婚事花费过多,过后负债累累。 90年代,送电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电脑等。 进入21世纪,有的人家送车子、房子,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之风益盛。 黄岛区婚嫁习俗随着群众生活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迎送变化,从过去的用二人轿子或四人轿子抬送和用木头轮子车或用毛驴迎送,到用充气铁轮子推车或自行车迎送,再到用拖拉机或大头车(汽车)迎送,进入新世纪,人们普遍用轿子车,档次越来越高,奔驰、宝马、奥迪等等,数量也越来越多,一般都是4~6部。 婚宴变化,过去基本上都在家里举行婚宴。进入21世纪,人们普遍到饭店酒楼举行,而且档次越来越高,从几百元一桌到上千元一桌,参加婚宴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男女双方亲朋、同事、领导等。有的婚宴甚至能安排上百桌。菜肴,从过去的一般68个菜到10几个菜,甚至多达72个菜(一般是双盘)。酒席一般都有当地的传统菜—蛋饺子(当地称馉扎)和蛋卷(当地称卷尖),两样菜的皮都用鸡蛋摊薄饼,馅用猪肉剁碎加调料,还有其他传统菜—牙鳎鱼、肘子、鸡。现在又发展到每桌要有海参、鲍鱼、大蟹子、大虾等两种以上菜肴,上菜质量提高。上菜的顺序是先飞(鸡)、后走(肘子)、再海中游(带鳞的鱼),最后是肉丸子(表示菜上齐)。 婚庆变化,进入21世纪是土洋,东西方文化结合。贴喜贴,早晨太阳出来以前就将家庭及结婚路径需要贴喜字的地方贴好,如桥、电线杆、古力、大树、楼道、大门、墙山等等。女的穿婚纱,男的西装革履。结婚仪式,由婚庆公司主持,依次是证婚人、男女双方单位领导讲话、双方父母讲话、男女双方交换结婚戒指、新郎新娘敬酒(新娘敬酒时则换上中国式旗袍敬酒)、男女双方父母敬酒。席间增加吹拉弹唱节目,男女老少热闹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