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从汉武帝时延续至今。 当地俗称过年,大月腊月三十过年,小月腊月二十九过年。 过年是全家人期盼的日子,只要有条件回家的人都想方设法回家团聚,一起享受过年。也是当地人民最重视、最喜爱、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准备的时间较长,俗称:“一进腊月门儿,处处是年味儿”。大人小孩都盼年,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力求样样齐全。 围绕过年,当地有顺口溜:二三,灶王上西天;二四,写大字;二五,掸尘土;二六,砍猪肉;二七,杀年鸡;二八,把面发;二九,把油走;年三十,包饺子。从辞灶以后,男人们就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女人们忙着蒸馒头,做年糕,磨豆腐,到除夕上午,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挂灯笼,供祖影,摆祭品,设香案、烛台。下午,男子去祖茔祭奠,招请祖先回家过年;男女老少齐动手,准备一顿丰盛的年饭,晚饭全家人在一起,欢聚一堂,谓之吃“团圆饭”。晚饭后,都不睡觉,点上烛,烧上香,共同守岁。夜间,零点左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开始先供香,再蒸饺,然后烧纸,放鞭炮,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饱有钱、糕、大枣、豆腐的水饺,分发压岁线。随后,天未亮,老少衣着更新,晚辈们都到长辈家拜年,磕头,请安,问好。初一全天热热闹闹,青少年们打瓦,打茧等多种游戏,女孩子踢毽子,跳房等嬉戏玩耍。初二日,晚十点左右,家家再次烧香焚纸,鸣放鞭炮送祖先回归,谓之“送年”。从初三日开始,走亲访友,互相祝贺,路上行人不绝,家家飘出香味。一直到初十以后,来往拜年客人才渐渐稀少。 旧社会贫富悬殊,富人过年,欢天喜地;穷人过年,如同过关。直到解放后,农民才得以欢欢喜喜的过年。60~70年代,因受各种政治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过春节的热情逐渐冷了下来,从20世纪90后,过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鱼、肉、菜品丰富,而且看电视享受文化生活成为春节的一大特色。 跨入21世纪,步入小康社会,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走亲访友形式,既有传统习俗,又有现代方式,电话、短信的问候不断。人们不仅物质文明提高,而且精神文明幅度提升,数字电视频道多,社区文化品种多,谈论国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