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驻跸琅玡,“齐人徐巿(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载,战国至秦汉,是海上三神山仙话在齐燕滨海地带广为传播之时,也是中国古代造船术和远航能力日臻发达时期。海上三神山以及齐方士所语仙人、长生不死药等强烈吸引着几近暮年的秦始皇,徐福上书正中其下怀。据《史记》记载,始皇是在琅玡派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乘船出海的。
徐福东渡求仙,需要抗风浪大型海船、较先进的航海技术及远航能力,这在秦代已经具备。据文献记载,秦统一中国后,融合越、吴、齐三国造船航海技术,使秦朝造船业与航海业获得大发展。20世纪中期在长沙西汉墓中出土船模,其两侧边沿处以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钉眼,说明最晚在西汉早期已在造船中使用钉接技术。另外,秦代已经发明和使用船尾舵,舵的发明和使用是我国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重大成就。
徐福这次扬帆东渡,一直杳无音信,秦始皇只好继续派方士寻求仙人及长生不死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先后派遣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齐燕方士入海求仙人不死药,折腾几年“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来到琅玡,徐福“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但不得不拜见秦始皇,解释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徐福见始皇信以为真,便提出拨派一些善射弓弩手随船出海,遇到大鱼时“则以连弩射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听徐福言后,“始皇梦与海神战”,醒来占梦,决定与徐福船队同行,以射杀阻拦求仙药大鱼。另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第二次东渡时,始皇拨给童男女3000人,还有各种百工匠人及大量五谷种子及农具等。徐福船队在芝罘海中射杀一条大鱼后,始皇便放心与徐福分手。
关于徐福东渡最后的去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说法是: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三国志·吴书》认为徐福最后停靠地是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相似记载,该书把亶洲放在倭传之后,说明当时多认为“所在绝远”的亶洲是倭国一部。至唐五代,已有徐福到达日本之说,如《义楚六帖》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在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另外日本新宫市临海处“秦徐福之墓”石碑上刻:“徐福渡来记,第七代孝灵天皇六年时,徐福在秦始皇施行苛政之下,循世来求不老不死之仙药,携五谷百工乘船入东海,至常世之熊野飞鸟地,止于此处。”《和歌山县史迹名所志》记载:“徐福之墓在新宫町……相传往昔秦始皇时,徐福率童男女五百人,携五谷种子及耕作农具渡至日本,在熊野津登岸,从事耕作,养育男女,子孙遂为熊野之长”。20世纪后期,日本佐贺、新宫、大阪、富士等县市先后成立徐福会,1990年成立全国性日本徐福会。可见自古至今,人们多认为徐福东渡最后到达地是日本。
20世纪80年代,日本九州佐贺县吉野里发现一处弥生时代(前3~3世纪)早期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发掘出土一些珍贵文物如铜铎、铜镜、铜剑、玉管等,与中国同期此类文物有着密切关系。它们应是从中国输入日本,或者是由到日本的中国匠人制作。这些移民有知识,有生产技术,都是生长在中国大陆先进文明中的,因此他们移居到日本,当然会把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带进日本,促进日本在生产力方面,得到了过去所没有的速度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徐福东渡的探讨,有助于探求早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文化影响。徐福两次东渡,其表层文化特征是海上求仙,但深层文化意蕴却是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其历史文化意义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