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指挥部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综述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85年3月动工兴建,是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西岸,处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紧密联系的中间地带,扼守京津海洋门户,是沿黄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城区之一,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连续9年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
开发区紧紧抓住西海岸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实施海洋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新区”为目标,全力推进开发区率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开发区改革试验田和开发开放带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转型发展区,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扩大开放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招商引资
围绕智慧产业、航运物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先进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在做精做强专业招商的同时,与海尔集团、武汉光谷和石油大学建立了联合招商机制,创新实施“招商信息畅通、招商资源联通、招商队伍融通、招商服务直通”的招商新模式。新引进OVU基金、飞马旅、美国恒力石墨烯等高质量项目120个、总投资55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4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落实年”
重点推动总投资350亿元的44个重点项目。其中,2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80亿元;2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或投产、总投资57亿元。新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60余个、总投资300亿元。
产业转型
智慧产业成为主导。总投资60亿元的海尔国际信息谷,一期建筑面积27万平米,已建成15万平米,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形成载体效应。总投资10亿元的金溢物联网项目主体已基本完工。年产1500万台的斐雪派克智能互联工厂已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电信大数据、总投资5亿元的华能电力大数据、总投资2亿元的海润检测等一批高端项目开工建设。物流产业初具规模。总投资2亿美元、年产6万个标准冷藏箱的香港胜狮冷链产业园和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高速智慧物流园已开工。先进制造业凸显优势。通用航空机场已获批,打通航空产业项目发展的关键环节。总投资4.3亿元的益和电气项目已竣工。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住野精密制造、总投资5亿元的汽车配件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兴邦烤箱二期和总投资2.7亿元的青岛思普润水处理等一批项目投产运营。总投资20亿元的石油大学太阳能逆变器生产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南车高铁项目已开工建设。文教卫体项目加快布局。总投资3.7亿元的中康颐养项目投入运营。总投资4亿元的为明学校正在主体施工,总投资1亿元的超银中学已开工建设。淮河路小学已投入使用,淮河路中学正在施工。总投资11.8亿元的青岛西海岸中医院和总投资10亿元的青岛质子医院项目已签约。以“互联网+”为特色,电商、创客、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速集聚。以光谷产业园为平台,引进香港每日优鲜、中德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0多家电商项目落户发展,截至12月底,1万平米展厅、2万平米办公楼基本装修完成。总投资5亿元的乡邻小站电商投入运营。光谷创客工坊已入驻创客项目30余家。总投资10亿元的旭天创新创业科技园和总投资6亿元的奥戈瑞结算中心已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东方国际金融中心已竣工。
开发保障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新区发展总体部署,不断优化“一带、两区、多园”的空间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小珠山智慧产业带、抓马山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黄岛石化功能调整区,逐步形成智能型、生态型、融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新港片区、殷家河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土地清场速度提升。以拆除东升超越等3家企业、4万平米厂房为突破,拆除低端企业50家、违建3万平米,搬迁木材30余万方,迁移养殖场16处,迁移苗圃5家、苗木100余万株,搬迁坟墓1000余座,全年完成拆迁清场180余公顷。通过与电力、通讯等部门多次沟通探讨,采用委托施工的形式解决电力线杆迁移难题,探索出破解此类问题的新路径。八里庄多层安置区已基本建成。资金保障能力提升。在土地一级开发授权协议基础上,制定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公司运转和资金使用效率。以平台公司自主融资为主体,全力保障拆迁清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资金需求,已启动实施项目18个、总投资14亿元。以引进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助,新引进开来投资、中植基金等金融项目,已为华世洁、新瑞桥电商等4家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正在加紧上市准备工作。行政效能提升。推进服务型管委会建设,优化从洽谈到签约落地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实施“容缺受理、压茬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中审批运行机制,审批效能大幅提升。充分利用督查考核联动机制,形成抓落实的持续性压力。
基础设施
骨干路网基本实现当年计划、当年开工、当年贯通。克服转型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施工爆破难等问题,总长度23.2千米的23条道路及4项管网配套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1条道路全线贯通,路面硬化7.2千米。高效完成辽河路管线迁移主体工程。克服光缆、电缆、供排水、原油管道、化工管道等地下设施分布复杂、纵横交错的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设计施工方案,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仅历时6个多月,于2015年6月底完成管线迁移主体工程,中石化系统内全部22条管线同步上架,消除刘公岛路、秦皇岛路、辽河路油气管线7处安全隐患。8月31日,停用东黄老线,一举消除29处安全隐患。石化区封闭管理运行有序。3月石化区正式封闭运行,实行24小时值守。认真开展油气巡检工作,按照“人歇车不停”原则,36名安全协管员、2辆油气检测车对石化区管线实行24小时巡检。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稿)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综述
董家口经济区是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的重点功能区,近期规划面积284平方千米(远期规划面积616平方千米),覆盖“两镇一区” (泊里镇、琅琊镇和琅琊台度假区),规划为港区、产业区和新港城三大板块。自然岸线长约90千米,近海海域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完成开发面积约50平方千米,港口已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
建置沿革
2009年3月,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青岛市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主要负责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
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并撤销指挥部。
2013年6月,董家口经济区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正式确立。
2014年10月,山东省编委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
区域方位
董家口经济区地处青岛市最南端,南向黄海,西邻日照,交通发达,腹地广阔。经济区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长江经济带之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交汇点之一。区内现有同三高速、204国道、滨海大道等主要干线,可连接青银高速、青兰高速及规划建设中的青连铁路、晋中南铁路等。
招商引资
截至2015年底,经济区签约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15个,协议投资总额近166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6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1个;投资额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6个;投资主体中世界500强企业或央企9家,投资总额779亿元。
项目建设
青岛碱业50万吨/年苯乙烯等6个重点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建设;青钢环保搬迁项目一期等11个重点项目实现竣工或试投产。
港区建设。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5个,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25亿元,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累计建成油品罐区40万立方米,天然气罐区64万立方米,粮食罐区26万立方米,矿石堆场400万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达5500万吨以上,国内最大的配套堆场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
港区基础设施方面,疏港公路港内段、中心路滨海大道以南段和连接204国道段、纬十五路、罐区路等港区道路具备通车条件,形成“两横两纵”的集疏运体系。疏港铁路开工建设,计划与青连铁路同步运营。港区通关中心2015年6月份投入使用。总投资2.27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总投资18亿元的公共化工管廊具备使用条件,为海晶化工投产及黄岛石化区搬迁创造条件。
产业区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220KV变电站1座,在建220KV变电站1座。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董家口港区及泊里小城市分水供给工程一期、白马河调水扩建工程等供水工程完工,已形成15万方/日的供水能力。推进实施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子信路、双星南北路等18个项目竣工。华能在建高温热水管网 89千米,蒸汽管网 21千米,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列入山东省2015年电源发展规划。临港产业区特勤消防站、西能加气站建成。垃圾处理厂完成选址并进入设计阶段。中法污水处理厂和港区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能力2.8万吨/日。
(逄坤全孙红方)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
综述
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400%。到位内资14亿元,同比增长700%;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园区道路交通、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项目需要。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荣获市级文明单位。
对德招商
坚持以“德国+”引进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以“+德国”助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先后主办中德生态园顾问委员会智库第一次会议、2015中德生态可持续化青岛会议、2015青岛国际基因科技高峰会议、德国曼海姆城市展暨驻青办事处揭牌、德国莱法州驻青办事处揭牌等一系列活动,园区对外关注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对外招商合作不断深化。
获批全市首批外国专家管理服务试点单位,是青岛市唯一获批的功能区单位。青岛中德生态园驻德办事处正式启用,并加挂青岛工商中心。参加汉诺威电子博览会、奥格斯堡、茵格斯塔特等展会及商务活动10余场,向100余家企业推介中德生态园。自助开发全市首个招商一体化平台——中德生态园招商引资平台,将园区规划、地块情况、基础配套、项目信息、园区周边情况等集于该平台,提升直观度和便捷度,增强招商工作整体性和系统性。
全年新签约德国科林工业等项目10个,达成海尔工业4.0等项目投资协议20余个;新注册阿普利特电器等项目12个;德国钢琴等9个项目完成土地出让并签订合同。德国普威特涂层、华大基因、海尔工业4.0高效环保中央空调等3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德容工程、藻之梦、跨境进口商品直营中心项目等9个贸易服务类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运营。示范中心封顶,提前完成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施工;成立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海尔工业4.0示范基地、中澳绿色印刷4.0项目开工建设;中德生态园与空客直升机签约;与华大基因合作打造“1+10”的基因产业体系,被动房、基因组学、通用航空、工业4.0“四个引领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中韩贸易合作区
赴韩拜访产业通商资源部、忠清北道等90多家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全年接待现场考察韩国群山市政府、大田市政府、韩国忠清北道等政府官员以及韩国KOCHACNI株式会社等企业人士183批540余人次。与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医疗观光协会、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等15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群山市政府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韩国国家级大德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战略合作对口姊妹园区。
中韩复合新城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中韩合作复合新城’项目合作》协议书,进入项目注册阶段。打造国际健康岛,签约引进韩国延世大学、庆北大学医院、顺天乡大学医院、牙齿矫正器等项目。“青岛中韩贸易创新馆”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签约,金石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被商务部授予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与韩国最大电商Ecplaza签订合作协议并进场建设,中韩进出口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逐步形成。
成立对韩(日)事业合作部,建设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网站,组织“中韩复合新都市项目”合作开发说明会、“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推介会、中韩保健医疗合作交流会等会议,制作完成中、韩、日多语种宣传材料,全面宣传园区建设和进展。
宜业宜居园区建设
2015年,新增投资12亿元,村改居工程——弗莱社区72栋多层主体封顶、内装竣工,完成公建14栋;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弗朗霍夫明日之城、米特社区、贝格社区、绿色生活体验馆全面启动建设,商住组团不断完善。
全省首座零能耗生态小学建成投入使用,联合中德高等大学共办中德创业大学、中德双元工程大学等,园区小初中高教育资源不断集聚和完善。
推进中德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打造汉德D-Zone中德创意设计基地等项目。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曼海姆市等6个州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莱法州驻山东办事处、德国曼海姆市驻青岛代表处。与德国足协合作建设德国足球亚洲基地,依托学校资源,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和足球基层教练培训。享誉全球的德国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永久落户,承办第四届国际公开赛。
软环境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功能区党建创新之路;在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加快实践基础上,力创本地、国家层面的新示范;全市首家试点开展职员制改革。成功申报获批蓝色经济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职员改革创新成果在《青岛改革动态》刊发,并被收录进“全区基层党建与组织工作创新工作成果汇编”。
制定《关于建立园区重大事项依法科学决策程序的试行规则》《加强法治化园区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工作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园区信用体系建设(2015-2020)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论证。
开发“中德生态园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及时做好建设审批、施工力量统计等建设信息统计,实现对园区建设项目进度、投资等信息的动态管理,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绿色施工监督管理。
基础设施
成立绿色建筑研究院,从投资洽谈、土地供应、立项审查、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八个阶段把控绿色生态指标,完成约1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审查。编制完成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并通过评审。相关经验在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城市发展大会、北京中欧论坛、贵阳规划年会、《建筑科技》、《城科会2015》等会议、媒体上予以介绍推广。
研究落实并应用推广15项生态节约型技术措施,完善21项工程措施,增加25项技术要求,编制并实施《地下管线标识技术导则(试行)》《港湾车站及其附属设施设置图则(试行)》《部分生态节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等3个规范性文件。在园区道路施工中综合运用海绵城市技术。泛能网及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首次实现供能,德国中心泛能子站、1号泛能站及团结路北部区域能源管网约34千米建成投运,实现全国首例园区型泛能网网络化运营。
编制完成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完成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体验中心投入运营,智慧家居样板房完成,智慧政务、E生活管家、平台硬件全部完成。完成年度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收集,共设置环境监测点29个,监测指标81项,分析监测数据456个。深化公司化生态市政管理模式并委托外部专家评审,完成《园区全域一体化市政设施承接方案》;与PMC设施管理平台公司合作,就园区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模块搭建完成对接。
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综述
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围绕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特色海军城,着力推进思想融合、科技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四个融合”,重点建设军民科技产业发展中心、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四大中心”,积极探索“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新路径,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建置沿革
示范区采取军地共商的机制。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成立示范区推进协调领导小组,2014年5月,新区与驻古镇口军港部队建立军地共参、协商议事的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为古镇口区域内驻军单位,新区工委管委、黄岛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抽调50名机关干部集中办公,内设综合处、军民融合保障处、改革发展处、规划建设处、财务审计处、安全保卫处、军政服务中心“六处一中心”,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重大事项、区域开发建设和部队服务保障等工作,已成功召开两次军地联席会议。国家部委层面,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防科工局、海军装备部等高层机关及军方有关部门建立常态沟通联系渠道,实现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随时沟通解决。新区层面,围绕行政许可、经济建设、干部管理等事项,新区向示范区下放76项管理权限。示范区层面,实行“联席办+属地街道+平台公司”开发建设模式。平台公司海科集团主要负责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及区域开发等工作,所在的滨海街道主要负责区域内民生和社会事务。
区域方位
古镇口示范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首艘航母的战略母港所在地和新区五大功能定位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主要承接平台,规划陆域面积22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68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56.8千米,先行启动区20平方千米。
招商引资
2015年,新引进涉军涉海项目45个,舰船装备研发中心、东方时尚创意中心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月海洋生物科技园等19个项目竣工投产,山东海洋资源勘查研究院等12个项目完成开工前期准备,融合区项目总数达到94个,总投资额达到680亿元。积极跟进承接国家涉军项目战略布局,面向近千家企业进行宣传推介,引进中关村创新学院、无人机、北斗互联科技、中电国创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一批涉军项目;引进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青岛分院,并依托该院引进成都时代星光科技、北京硕人海泰能源科技等15个民参军项目;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入驻三体超高速船、多功能水下无人潜航器等高科技企业20家。正在推进中国海洋大学珠山校区、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生院等高校项目,打造世界最高端涉海涉军科研教学区。
军民融合
古镇口融合区围绕航母保障重点任务,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四大中心”。
军民科技产业发展中心
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整建制引进了海洋先进性材料、水下信息科技、舰船总体设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适应性研究等6个研发中心,水声技术、导弹控制系统2个院士工作站,3个“千人计划”专家创业项目;11家高成长性研发企业入驻海科孵化器。正在筹建青岛市军民融合产业协会。
装备技术保障中心
与海军装备部、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三方共建协议,83家保障单位入住,接待保障3万余人次。与海军装备部航空保障部及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签约共建航空保障服务中心,正在洽谈引进航母舰载机保障中心、上海海鹰机械厂等航空装备保障单位,促进航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就近化保障。
军地人才培养中心
承训军地人才3000余人。国防大学首个京外军民融合型现地教学基地落户示范区,并与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军事指挥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训平台。
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
建立部队官兵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军港食品保障中心完成地下工程,军港后勤保障相关做法由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并上报中央军委首长。
基础设施
完成总规、控规优化提升;启动 5项专项规划和《军地共建实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及园林景观规划、节点设计提升工程。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实施了15条道路、12条管网以及河道、岸线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展大干三十天活动,整体形象显著改变。建设国内首个海军公园,安放飞机、导弹、雷达等退役装备及渔船、军事主题雕塑,受到社会群众高度评价。
(陈刚)
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综述
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主城区的中间地带,是新区“一核双港、九区联动”十大功能区之一,2013年启动产业区开发,实行企业主导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按照“文化引领、一马当先”的要求,立足“两河拥山、滨海展开、一心两翼、山城河海岛相融”的总体空间格局,坚持文化、商务、旅游三大引领,突出人文、科技、生态三大特色,建设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打造青岛“未来之城”。
建置沿革
2014年5月27日,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通知》(青黄委【2014】17号),成立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主要职责是承担区内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促进和规划建设等工作,重点抓好项目建设。指挥部设办公室、土地规划建设处、企业服务中心、经济发展处、综合协调处五个部门。
区域方位
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规划面积92平方千米,涵盖临港经济开发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积米崖港区三个街区。先行启动区45平方千米,东临干河子河,西至两河,北起小珠山南麓,南到灵山湾 。
招商引资
产业区实施由局域开发向全域推进拓展、地方CBD向国家级园区升级、单一项目引领向产业布局全面展开三大战略,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全市三大战略性产业项目两个落户产业区。产业区东方影都、惠普大数据、健康生态谷、数字娱乐港等大项目“四轮驱动”,形成影视、科技、旅游“三大板块”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项目建设
2015年,产业区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利用内资75亿元,超计划指标50%;到账外资1亿美元;完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2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200万元。年内总投资687亿元的6个市区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均达100%,9月份总投资445亿元的8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重点在建项目为青岛东方影都,八大项目版块全线开工建设,全部业态2017年开业。 惠普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项目9月17日正式开工,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基础设施
2015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30亿元,16条道路同时开工,11条道路完工,朝阳山隧道3个月全线贯通,通车30千米、在建23千米,“三横两纵”主干路网基本形成。14个村庄基本完成拆迁,安置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新完成投资11亿元。九龙安置区28栋单体封顶、获评省级安全文明小区,郑戈庄、白果树安置区开工建设。
(韩智慧)
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
综述
2015年,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在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使命,加压奋进,团结和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景区管理、品牌创建、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成功举办第25节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会场,凤凰岛创建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启西海岸旅游发展事业的崭新篇章。
建置沿革
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5月,其前身是2013年2月成立的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指挥部。2015年3月5日,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与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15年10月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区域方位
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地处胶州湾西海岸,是青岛市滨海旅游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全市旅游的新兴热点区域。度假区涵盖凤凰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灵山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台风景区和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等岛屿,拥有金沙滩景区、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岛野生动物世界、琅琊台风景区、城市阳台景区5处国家4A级景区,规划陆域面积12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0平方千米。
招商引资
英格兰嘉年华、英特堡水上乐园、4D魔幻艺术馆等6个项目顺利完成集中签约注册并投入运营。中国院子、西海岸旅游综合服务基地、西海艺术湾也已全面开工建设。全年已到账外资6018万美元,内资到位12亿元。
项目建设
成功举办第2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会场。按照“一样的啤酒节、不一样的啤酒文化”的理念,办成一届名副其实“富有特色、富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海上啤酒盛会,赢得各方赞誉。
国家级旅游
度假区创建2015年5月份,国家旅游局开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评审窗口。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凤凰岛旅游度假区为创建范围,对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及申报工作。10月份,青岛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基础设施
年内在建项目12个,截至12月,已竣工项目5个,在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1个,计划年底前开工项目1个,总投资约50亿元。
市级重点项目情况:青岛中国院子项目一期建筑主体已经完工;青岛西海艺术湾项目于9月28日开工。
区级重点项目情况:旅游综合服务基地项目一期用地已办理土地使用证,正在推进项目策划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青岛国际羽毛球交流中心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2016年5月份以前完工。
其他重点项目情况: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会场于2015年2月开工建设,并于8月一期投入使用;银沙滩植物园二期项目工程图纸范围内的工程量已完成,正在进行配套建筑规划设计工作。
(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青岛海洋高新区(中央活力区)
综述
青岛海洋高新区(青岛中央活力区)按照新区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创新落实工委、区委“六抓六促”要求,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高水平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努力实现全域协同、产城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5年全域实现财政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同比增长22 %;到位内资54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工业总产值177亿元,实现海洋工业企业总产值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为新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建置沿革
根据新区工委、管委《关于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启用新名称的通知》(青西新委〔2015〕9号),原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于2015年2月17日启用青岛海洋高新区新名称,以凸显海洋经济发展主题,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形象、对外统一打造新区海洋经济品牌。海洋高新区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不变。
2015年8月27日 ,根据工委、区委常委会议研究意见,海洋高新区管委与原中央活力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统称青岛海洋高新区(青岛中央活力区)管委,统筹转型发展区42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土地管理等经济发展事宜。
区域方位
海洋高新区位于灵山湾畔,北临黄山,南靠古镇口,东临灵山湾,西接铁山街道办事处。全域规划范围包括隐珠、胶南、珠海3个街道,辖84个行政村、37个居委会,总人口29.5万,总面积约175平方千米,其中转型发展区面积42平方千米,包括30平方千米的中央活力区,12平方千米的海洋产业园。
招商引资
按照产业协同、功能错位、产城融合发展原则,中央活力区板块,坚持“活力+”,紧盯行政办公、高端商务、会展创意等新业态,开展招商选资活动,成功引入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项目,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且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的重大项目,为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打造“南有博鳌、北有灵海”国际交往新品牌奠定基础。海洋产业园板块,坚持“海洋+”,围绕海洋经济、蓝色产业和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先后引进、评审、签约炜晟生物科技、中石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新兴项目,加快吸引新兴涉海、涉蓝项目集聚。全年新签约、新注册项目26个,总投资1050亿元。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
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项目于2015年11月30日正式奠基开工。全年实现25个重点项目新开工、竣工、投产,数量位居新区各功能区首位,也成为全区唯一实现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系列活动“三位一体”的功能区。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分别是芊亿恒工业自动化装置、威可浦电力、惠鲁机械、帝成邦工贸、奥利凯中央空调、联想控股现代农业总部、育博教育装备、诚汇双达高倍甜味剂产学研工业园、青岛炜晟生物科技、预制装配式房屋(PC)、智龙包装设备、智能纺织机器人项目;新竣工项目7个,分别是东盛泰合电气、常恒矿用机械、金鹏联创汽车零部件、奥利凯中央空调、威可浦电力、海容商用冷链、海洋功能性保健食品项目;新投产项目6个,分别是东盛泰合电气、常恒矿用机械、金鹏联创汽车零部件、奥利凯中央空调、海洋功能性保健食品、威可浦电力项目。3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分别是英轩总部大厦、中地万鑫中央广场、红藻纤维素空心硬胶囊项目。
存量项目建设
加大力度推进以科源海洋生物为代表的80个存量项目建设,实现总投资70亿元的今典红树林度假世界等在建项目全面复工并加快进度。以明月海藻、琅琊台集团、北琪实业等为代表的存量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全国海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海藻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并荣获市、区两级科技专项奖励500万元。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条海德堡八色胶印机生产线在北琪集团顺利投产,填补新区乃至全市、全省高端印刷与包装行业空白。
新引项目
以总投资215亿元的城市综合管廊、中央活力区综合开发和燕莎奥特莱斯新型城市综合体组群为代表的新兴项目加快步伐,创新打造“海绵城市”、“地下城市”,努力建设新区创客创业、创新创意“四创”工作新高地,建设生态智慧新城区。
基础设施
完成投资3亿元,启动烟台路、相公山路、民欣街、峄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路、中石化青岛生产运营中心基地项目配套路(北五路)、陡楼山路建设,推进相公山河治理工程。同时,东佳路、凰蹲山路、盛海路、朝阳山路、海口路5条道路的修建论证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胡鸿成)
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
综述
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于2014年8月,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自成立以来,示范区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示范区,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园区建设定位,重点发展“农业科技研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交易、生态农业体验旅游”四种业态,彰显“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产品物流配送、休闲观光”五项功能,全力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置沿革
2015年5月,经工委区委第50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示范区直管区面积调整为12平方千米,包括张家楼镇东、西、北三个区共7平方千米、六汪镇5平方千米。8月,示范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张家楼直管区东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区域方位
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办公地点位于黄岛区张家楼镇驻地,规划范围包括张家楼镇、藏南镇、大场镇、海青镇、大村镇、六汪镇、宝山镇、铁山街道和胶河经济区共9个镇(街道、经济区)全域,规划面积约1090平方千米,其中直管区12平方千米,包括张家楼镇7平方千米、六汪镇5平方千米。
招商引资
围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总体部署,抓住“项目引进、规划编制、合作共建、统筹发展”四条工作主线,直管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9月,在张家楼直管区东区举行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工委(区委)书记王建祥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签约开工仪式。全年完成外资到账12123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7.5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项目建设
按照“抓两端、带中间”的总体思路和“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在张家楼和六汪规划建设的12平方千米直管区,重点引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农产品交易和休闲农业项目;在直管区以外规划建设10个特色农业示范园,重点发展蓝莓、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项目。全年共引进22个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性强的项目落户直管区,总投资33亿元。其中7个项目竣工投产,8个项目在建,有些项目的质量和科技水平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
张家楼直管区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张家楼直管区东区1~4号路硬化、亮化、绿化工作已基本完成;张家楼直管区西区“两纵两横”道路建设已进场施工,总投入1300余万元。直管区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分别在张家楼直管区东区、西区、北区分别建设日供水1000立方的模块化供水项目,已完成项目设计和勘察等前期工作。投入130万元,解决直管区东区绿色硅谷等项目的用电问题。直管区河道治理工程。计划投入5805万元治理张家楼直管区西区海龙河3300米,设计方案已完成,并经专家论证,地面附着物已清理完毕,完成前期投入500万元。
青岛西客站商务区
综述
商务区按照区委提出的“一线、一站、一区”的战略布局,服务于青连铁路项目建设,承担着青岛西站和整个商务区的运筹和开发工作。“一线”指青连铁路,全长194.4千米,其中黄岛段全长约82千米,涉及54座桥梁、2座隧道,沿线经过红石崖、王台、临港、铁山、珠海、张家楼、藏南、泊里、大场、海青10处镇(街道),共114个村庄。青连铁路于2014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它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配套的重大基础设施,是中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南北沿海运输通道和山东省“三纵三横”快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站”指青岛西站,站场规模为4台11线,综合站房面积60000平方米,具备始发终到功能。每天可办理通过旅客动车80对左右,高峰每小时可办理通过旅客动车10对左右,全面投入使用后到2020年,铁路出行总量将达到580万人次,2030年将达到1100万人次。“一区”指青岛西客站商务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作为新区“一体两翼”发展的重要“一翼”,商务区将立足于建设新区铁路、轻轨、地铁、公路四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采用圈层开发模式,打造交通集散、商务休闲、商贸服务、现代服务业、旅游服务、生态宜居六大功能创新平台,使之成为辐射带动新区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青岛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为国家贯穿南北、连通东西的重要战略支点。
区域方位
管辖区:东至珠山路,西至风河,北至疏港高速和铁山街道办事处祠堂村、徐家大村、山刘家庄村,南至铁撅山路和风河,下辖铁山、珠海、胶南三个街道部分区域,面积约30平方千米。启动区:西北至沈海高速,西南至东岳中路,东南至西外环路,东北至邓陶水库,面积约5平方千米。
征迁工作
与青岛铁路办、交通局和沿线有关镇街、建设方和施工方对接协调,依法操作,有力地推进青连铁路黄岛区段的征迁工作。已完成10个镇街330.93公顷青苗补偿工作。110家养殖户、13家工业生产型企业和4所学校(幼儿园)已搬迁完毕;签订并拆除6个镇街11个村环评线内的383户平房。用时不足一个月,于清明节前将3946座坟墓全部迁出。铁路施工进度已超60%。
青岛西站规划
设计和手续变更会同青岛市铁路办多次赴北京、天津、济南与中国铁路总公司、铁三院和省发改委、省铁路办、济南铁路局进行沟通汇报;市、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铁三院专家多次莅临现场调研。邀请铁三院有关专家,就青岛西站站房及相关交通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整青岛站、青岛北站和红岛站规模,使青岛西站在数据上得到强有力支撑,站房面积由3000平方米调整为60000平方米,站场由2台6线调整为4台11线,始发终到功能进一步增强。铁路总公司专门召开三次专家论证会,于2015年11月22日同意调整方案。
商务区规划
赴上海、杭州、郑州等地考察学习站点建设、商务区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商务区研究范围内的基础数据、现场资料进行调研收集,并与区规划分局和国内外知名策划咨询及设计机构进行对接。与铁三院和同济设计院就站场站房规划设计和5平方千米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30平方千米概念性规划进行调研论证;与戴德梁行合作,对商务区30平方千米产业策划进行分析研究,对形成的第一轮成果进行专题研讨。
(祝增建管鹏)
黄岛区机场建设指挥部
综述
黄岛区机场建设指挥部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有关胶南机场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和相关决议,负责胶南机场建设有关事项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指挥部成立以来,按照青岛市机场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要求,抓住工作主线,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协调,以项目立项为核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市机场建设指挥部下达的规划目标。
建置沿革
2015年1月27日,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成立黄岛区机场建设指挥部的通知》(青西新委〔2015〕3号),成立黄岛区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根据青岛市黄岛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明确机场、铁路和特色小镇三个建设指挥部有关事项的通知》(青黄编发〔2015〕46号),指挥部办公室设置综合事务部、社会保障部、规划建设部和项目服务中心。
项目进展
胶南机场项目是青岛市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之一。2015年,主要围绕预可研阶段各类评估报告编制和评审,各类规划方案编制论证,拆迁安置调查摸底、预定场址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年内组织协调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空域论证报告、飞行程序报告、预可研报告等项目立项要件的编制与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协调配合编制单位对预可研等各类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完善,立项阶段的各项支撑要件全部编制完成并提报军委联参作战部。
(区机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供稿)
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
综述
截至2015年底,指挥部累计协调完成绿化迁改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各类管线迁改长度62千米,累计完成地上地下构建筑物拆除移交面积7.5万平方米,组织协调各类用地清点、腾地、清场近200公顷。其中,13号线一期工程保障工作基本完成,全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暗挖区间完成占总量的7%,车站停车场土石方开挖占总量的60%以上;高架段完成墩柱占总量的40%,11月27日首榀U梁成功架设;二期用地补偿、清点、清场等工作全面展开,顺利完成近3万平方米构建筑物的拆迁补偿评估工作。13号线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3%。1号线过海段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市政府下达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和绿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完成拆迁面积2.6万平方米,目前1号线“两迁一改”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相关保障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建置沿革
2013年8月9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管理委员会决定成立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青西管字\[2013\]3号),负责新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014年5月27日,为加快推动全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共青岛市委黄岛区委决定(青黄委\[2014\]20号)对黄岛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的主要职责、组成人员、工作机构进行调整,任命黄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林为总指挥。其中,设置综合事务部、规划建设部、融资协调部、项目保障服务中心4个工作机构,领导均按 1 正2 副配备;人员控制在30名以内,主要负责贯彻落实新区有关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各项决议,负责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有关事项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
2015年2月27日,为理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体制,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决定,对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组成人员予以调整(青西新委〔2015〕13号),由时任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区委副书记、区长万建忠担任总指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林为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邓林兼任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指挥部内设工作机构调整为指挥部办公室内设工作机构。
项目建设
建立周集中审批制度,协调相关成员单位设立审批“绿色通道”,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和需要,从快从简土地规划许可、办理占掘路、交通调流、绿化、管线迁改等手续,满足了工程建设需要。
梯次推进绿迁和调流工作。按工程要求,先后完成13号线一期绿化迁移面积20万平方米,超过总量的98%,完成1号线绿迁工作方案并全面启动绿迁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迁移近1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77%。会同交警等部门研究确定了13号线和1号线全线调流方案,并顺利实施井冈山路、灵山卫泰薛路和上海中路等重点路段的调流工作,对市民广场、天目山路和安子站调流进行了优化。
协助推动管迁和电力迁改工作。截至12月底,13号线一期工程完成9大类近200条3.8万米的管线迁改工作,占设计迁改长度的96%;完成电力迁改1.2万米,占设计迁改长度的86%;全程通讯管迁全部完成,迁改总量1.2万米。1号线黄岛段管迁工作全面展开。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与西海岸轨道公司专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其主体责任,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三方联席会必听和必检内容,配合西海岸轨道公司在全市率先使用“现场通”加强现场安全质量信息管理,及时协助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全线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配合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督促项目方严格落实重大工程事前社会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全线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预案。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会同区政法委、街道办、公安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员优势,通过分组逐户走访工作等多种方式,解决井冈山路商户群访和越级上访事宜;会同灵山卫街道办,对受爆破影响的养貂户上访进行妥善处理,对27户受损的房屋正按既定方案有序落实。
(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供稿)
青岛市黄岛区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
建制沿革
2014年7月以来,新区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按照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的“三主模式”和规划为先、设施为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根、特色为本的“六为路径”,依托各镇街自然、人文、产业等优势资源加快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一改,一街,一园,一迁”四个一工程,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将各个镇街建设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管理有序、社会和谐的特色小镇,将12个镇街发展壮大为优势互补、协同推进、规模适度的特色小镇组群。
2014年8月21日,新区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成立。2015年2月28日,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调整为区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
特色小镇建设
2014年7月26日,区委在海青镇召开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题会议,会议确定,在张家楼镇、藏南镇、大场镇、海青镇、大村镇、六汪镇、宝山镇、铁山街道和胶河经济区9个镇街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张家楼镇、海青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单位先行开始建设。
2014年11月27日,确定将王台镇、泊里镇、琅琊镇也纳入特色小镇建设范畴。新区特色小镇总数达到12个,总面积1464平方千米。
2015年,全区特色小镇建设开工基础设施配套项目109个,完成投资7亿元。
(韩栋